首頁 > 淮安文史 > 一飯之恩,千年仁愛的文化回響

一飯之恩,千年仁愛的文化回響

發(fā)布時間: 2025-05-08 12:07  關(guān)注度:249評 論  轉(zhuǎn) 發(fā)  收 藏  打 印
導(dǎo)讀:漂母墓位于現(xiàn)淮安市淮陰區(qū)馬頭鎮(zhèn)東漂母祠內(nèi),俗稱泰(太)山墩。新中國成立后,淮安人民對漂母祠等有關(guān)遺跡進行了修繕保護。1958年在開挖淮沭新河時,漂母墓處在河道中心,周恩來總理得知后,要求在不影響全局的情況下將河道偏移3公里,保護了漂母墓。2002年10月22日,漂母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。

成語“一飯之恩”,源自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淮陰侯韓信者,淮陰人也。始為布衣時,貧無行,不得推擇為吏,又不能治生商賈!裴炗诔窍拢T母漂,有一母見信饑,飯信,竟漂數(shù)十日。信喜,謂漂母曰:‘吾必有以重報母!胖羾,召所從食漂母,賜千金!边@便是漂母飯信、一飯千金的歷史典故!兑伙埱Ы穑簹v代詩人詠漂母》一書,收錄了自晉代至今190位詩人的219首贊頌漂母的詩歌。宋代金朋說作詩《漂母堂》:“惻隱殊無一念仁,誰能推食食王孫。紛紛天下奇男子,不及淮陰一婦人。”清代錢大昕在《漂母祠》中也有感慨:“一飯且知報,寧忘推食恩。少年輕國士,老母識王孫;荽饲Ы鹬,名將百代存。娥姁亦巾幗,鐘室淚空吞。”除此之外,歷代名家詩文和古代小說中亦不乏一飯之恩的典故。

陶淵明作《乞食》。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的陶淵明,辭官歸農(nóng)后生活異常貧窮,甚至到了乞討的地步!镀蚴场芬辉娭v述了他的一次乞討奇遇。

饑來驅(qū)我去,不知竟何之。

行行至斯里,叩門拙言辭。

主人解余意,遺贈豈虛來。

談諧終日夕,觴至輒傾杯。

情欣新知歡,言詠遂賦詩。

感子漂母惠,愧我非韓才。

銜戢知何謝,冥報以相貽。

由于饑餓,陶淵明鼓起勇氣“乞討”,叫開門后竟口拙無言。而主人善解人意,拿出糧食相贈,挽留相談,晚上開懷暢飲。陶淵明為結(jié)識新朋友而高興,賦詩相送:感謝主人的慷慨,如同漂母飯信,而自己卻沒有韓信的才能,今生無以為報,只有死后在冥冥之中再來報答。此情此景令人動容,同時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關(guān)鍵時刻一飯之恩的價值和古代漂母的偉大。

李白二遇“漂母”。李白一生游歷四方,曾二次感遇“一飯之恩”的溫暖,其中一次便發(fā)生在淮陰。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,李白沿隋唐大運河來到淮陰,在此流連許久,作詩《淮陰書懷寄王宋城》:

暝投淮陰宿,欣得漂母迎。

斗酒烹黃雞,一餐感素誠。

予為楚壯士,不是魯諸生。

有德必報之,千金恥為輕。

緬書羈孤意,運寄棹歌聲。

閱詩可知,李白傍晚在淮陰投宿,主婦熱情相迎,以“斗酒烹黃雞”盛情招待,就如同當年飯信的漂母一般。他自比為像韓信一樣的楚壯士,承諾必報此一飯之恩,濃烈的感謝之情躍然紙上。千年之前淮陰漂母的故事,竟能在淮陰、在自己身上重演,怪不得李白羈旅意動詩興大發(fā)了。

另一次是李白在安徽五松山游玩,晚上到山下借宿,受到老婦荀媼的熱情款待,深為感動,寫下《宿五松山下荀媼家》一詩:

我宿五松下,寂寥無所歡。

田家秋作苦,鄰女夜舂寒。

跪進雕胡飯,月光明素盤。

令人慚漂母,三謝不能餐。

詩的前兩句描述了李白夜宿農(nóng)家 的情景,鄉(xiāng)村寂寞冷清,農(nóng)家生活貧困,鄰女深夜還在辛苦勞作。第三句是說主人荀媼用平時難得一見的雕胡飯招待詩人,月光下這碗飯閃耀著美妙的銀光。最后一句中的“漂母”,代指荀媼。荀媼如此精心殷勤地招待李白,使他過意不去,又無法報答她,更感到愧對她,再三致謝而不肯享用。李白游歷淮安、五松山,每次作詩都提到了漂母,可見當時漂母一飯之恩的典故流傳之廣、影響之深。

寶琴懷古!都t樓夢》第五十一回,寶琴以平素游歷各地的古跡為題,作了十首懷古絕句,內(nèi)隱十物。寶釵道:“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(jù)的!逼渲械谒氖住痘搓帒压拧穼懙溃骸皦咽宽毞缾喝,三齊位定蓋棺時。寄言世俗休輕鄙,一飯之恩死也知!边@首詩對韓信跌宕的人生感慨不已,對其不忘漂母的一飯之恩、功成名就后以千金相報之事高度贊賞。此詩名為淮陰懷古,說明曹雪芹已將一飯之恩的典故視為淮陰的標簽。

秦瓊報恩。秦瓊是真實的歷史人物,凌煙閣功臣,在民間更是被神話了的英雄,與尉遲恭為一對門神,走進千家萬戶。通俗演義《說唐全傳》中,秦瓊潞州落難,住在王小二店里,因無錢被王小二斷了飲食,趕到破屋,饑寒交迫。王小二妻柳氏賢惠善良,夜里送來一碗肉羹、300文錢,真是雪中送炭,令秦瓊深受感動。書中寫道:秦瓊不覺眼中落下幾點英雄淚來,道:“賢人,你就是昔日淮陰的漂母,恨秦瓊他日不能如三齊王答報千金耳!鄙人若得僥幸,自當厚報!蹦橇系溃骸拔沂切∪酥,不敢自比君子施恩,豈望報耶?”正是,蕭蕭囊橐已成空,誰復(fù)留心恤困窮。一飯淮陰遺國士,卻輸婦女識英雄。

后來秦瓊境況好轉(zhuǎn),在回山東途中專門到潞州王小二旅店找到柳氏,對她說:“我恨不能學(xué)韓信有千金相報于漂母。今日權(quán)以百金為酬,報答賢人!奔慈°y相送。

這段故事中,柳氏施恩不圖報,秦瓊守信報恩,故事感人,確有當年淮陰漂母、韓信的風(fēng)采!墩f唐全傳》作者不詳,現(xiàn)存最早刻本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卷首有乾隆元年(1736年)如蓮居士序,有觀點認為作者即如蓮居士。通俗演義中明確借用漂母、韓信一飯之恩作類比,說明當時這個故事庶幾婦孺皆知。

二千多年來,一飯之恩的典故廣為流傳、影響深遠,使得漂母成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,代表著無私的關(guān)愛、同情和善良。韓信也因此成為知恩圖報的典范。人們對這一典故贊美、傳頌的同時,身體力行地將其中所蘊含的精神發(fā)揚光大,留下了許多感人故事與詩文佳話。文中列舉的幾個小故事僅是其中的縮影,如今讀來,依然感動。

史料記載, 漂母去世后,韓信為報答一飯之恩,為其修建了墓冢。北魏酈道元在《水經(jīng)注·淮水》中說:“城東有兩冢,西者,即漂母冢也。周回數(shù)百步,高十余丈。昔漂母食信于淮陰,信王下邳,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!泵耖g傳說,漂母去世時,韓信非常哀痛,令十萬將士每人兜一兜土,為漂母的墳?zāi)固硗。唐代劉長卿《經(jīng)漂母墓》詩云:“昔賢懷一飯,茲事已千秋。古墓樵人識,前朝楚水流。渚蘋行客薦,山木杜鵑愁。春草茫茫綠,王孫舊此游!泵鞔泼帷镀改埂吩娫唬骸扒Ы鸪暌伙,古墓動高秋。樹色山村外,江聲日夜流。楚碑春露泣,荊水暮鴉愁。芳草王孫路,年年牧豎游!边@些詩都抒發(fā)了作者對一飯之恩的感慨。

漂母墓位于現(xiàn)淮安市淮陰區(qū)馬頭鎮(zhèn)東漂母祠內(nèi),俗稱泰(太)山墩。新中國成立后,淮安人民對漂母祠等有關(guān)遺跡進行了修繕保護。1958年在開挖淮沭新河時,漂母墓處在河道中心,周恩來總理得知后,要求在不影響全局的情況下將河道偏移3公里,保護了漂母墓。2002年10月22日,漂母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。

如今,作為漂母故事發(fā)生地的淮安,依托這一獨特的資源稟賦,深入挖掘其文化內(nèi)涵,打造“母愛之都”,弘揚仁愛文化。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,中華民族優(yōu)秀的仁愛文化、感恩文化必將在新時代發(fā)揚光大、長盛不衰。

■特約撰稿 左長方

聲明:淮安114網(wǎng)(m.thepatientfactors.com)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網(wǎng)站,淮安114網(wǎng)不生產(chǎn)、不制造新聞,僅為淮安本地網(wǎng)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(wù)。如有侵犯您的的權(quán)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