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榆非晚、為霞滿天——“中國好人”楊義春的退休生活
撰寫詩歌散文、研究地方文史、參與志愿活動……這是退休老人楊義春的日常。退休三十多年來,他積極發(fā)揮余熱,實現人生價值,把生活過得充實而精彩。他滿頭白發(fā),卻堅守在文學、教育和公益的第一線!拔抑皇窃谧鲎约合矚g的事罷了。”楊義春淡淡笑道。
傾情文史 耕耘文字田地
“守祖宗清白二字,教子孫耕讀兩行。”在楊義春家中,一副對聯掛在客廳正中,十分引人注目。楊義春告訴記者,這是祖宗留下的一條家訓,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,教育后代農耕之余還要致力學問。他6歲讀書認字,便是從父親教他認讀這條家訓開始的。
“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我們的影響很大,可以說造就了我們一生的立足之本!睏盍x春說,家訓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扎下了根,成了他修身齊家之寶。每次看到這副對聯,他都會不自覺地想起父母教育他好好讀書的話語。
“活到老,學到老!睏盍x春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。他曾做過教師,后又從事文史相關工作,書本在他的生活中從未缺席。他嗜書如命,即使在條件最為艱苦的時候,也從未放棄讀書,以實際行動不斷踐行父母的教誨。
退休后,楊義春發(fā)揮余熱,開始了他新的“事業(yè)”。他鐘情文史,從自己最擅長的編書方面入手,花費數年編成了《無產階級革命家議事選編》和《歷史上的今天》兩本書,并以這兩本書為教材,走進機關、學校、企業(yè),為累計2萬多人作了幾十場主題報告。同時,他熱衷讀詩、寫詩,常常通過寫詩的方式歌頌祖國、記錄生活、抒發(fā)感想。他為自己取筆名為“耕夫”,書齋名為“稼穡齋”,時時勉勵自己只有耕耘才會有收獲!拔乙恢痹谂c文學打交道,這也讓我收獲頗多!睏盍x春說。
鐘愛方言 研究不遺余力
2005年,一本三十余萬字的《淮安方言與普通話》成功出版,該書對淮安方言語法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,受到淮安文史界的廣泛關注,得到了許多高校教授和語言工作者的高度評價。該書的作者正是楊義春。
1956年,楊義春在當時的蘇北師專(揚州大學前身)中文系教現代漢語和方言調查的課程。“當時國務院通知要求在全國開展方言普查工作,淮陰地區(qū)的方言普查任務分配給了我!彼f。從這一年的寒假開始,楊義春帶領一批學生對淮陰地區(qū)開展了方言調查。1960年,楊義春寫成了《淮陰人學習普通話手冊》一書,為當時的“推普”工作發(fā)揮了很大作用。
1993年,楊義春退休了,他偶然翻到自己過去方言調查的材料,深感當時的內容簡略,對淮安方言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均不足,于是他決定重新整理,加以調查擴充。他常常帶著一個小本,行走于淮安古街,收集整理資料,筆記本上寫滿了他調查的方言詞匯,經過十幾年的努力,這本研究本土方言的作品終于寫成出版,為淮安市民學習普通話提供了便利。該書在淮安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(yōu)秀成果獎評選中獲二等獎,在江蘇省第九屆社會科學成果獎評選中獲三等獎。
熱心公益 樂于無私奉獻
寫作、編書,楊義春的退休生活充實而有趣,然而,熱心的他還為自己增加了一些額外的“任務”——做公益。退休以來,他堅持十幾年鏟除小廣告,做城市環(huán)保衛(wèi)士,同時,他慷慨解囊,自掏腰包為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提供幫助。
2003年,楊義春一家搬進了城中社區(qū)(原人民社區(qū))。有一次,楊義春發(fā)現小區(qū)新刷完的墻面被人貼了許多小廣告,十分難看,這讓他感到氣憤,決心和小廣告斗爭到底。每天清晨,他都會在社區(qū)巡視,發(fā)現小廣告,便立刻鏟除!昂髞,不少社區(qū)黨員開始跟我一起鏟除小廣告,有時還有學生自發(fā)參與進來,小區(qū)樓道干凈了不少。”楊義春笑著說。
在城中社區(qū),楊義春充分利用社區(qū)道德講堂,免費為社區(qū)青少年進行法治宣傳和歷史講解,并向社區(qū)青少年之家捐贈圖書近200冊。為了鼓勵社區(qū)青少年學習文化,楊義春組織社區(qū)中小學生開展征文競賽,還將自己曾經獲得的獎金拿出來發(fā)給獲獎學生。2005年,他編寫的圖書出版,1000元獎金當即被他送給市關工委,用于資助白馬湖中學特困生沈長艷。2008年汶川地震,楊義春捐款400元。2018年,楊義春獲評“新時代淮安好人”,頒獎會上,他得知同為“新時代淮安好人”的陳專蘭生活困難,便將自己的獎金1000元轉贈給陳專蘭。
楊義春的善舉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,省、市多家媒體多次報道其事跡。2016年,他獲評“淮安好人”,2019年1月,他被評為“江蘇好人”,同年2月,中央文明辦發(fā)布的“中國好人榜”中,楊義春榜上有名。
■融媒體記者 吳家婧
最新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