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淮安文史 > 不知所終的老壩口鐵牛

不知所終的老壩口鐵牛

發(fā)布時間: 2022-09-25 09:26  關注度:3771評 論  轉 發(fā)  收 藏  打 印
導讀:清江浦人大多知道黃河故道南堤老壩口曾經(jīng)有過一座鐵牛,當?shù)乩先丝诳谙鄠,抗日?zhàn)爭之前這鐵牛還在,旁邊是回民墓地。后來不見蹤影,據(jù)說是毀于抗戰(zhàn)期間。如今,此地還有“鐵牛街”“鐵牛路”,但親眼見過這件鐵古董的人可能都早已作古了。近日獲得一張珍貴照片,我們終于又可以一睹這座鐵牛的“尊容”了。

清江浦人大多知道黃河故道南堤老壩口曾經(jīng)有過一座鐵牛,當?shù)乩先丝诳谙鄠,抗日?zhàn)爭之前這鐵牛還在,旁邊是回民墓地。后來不見蹤影,據(jù)說是毀于抗戰(zhàn)期間。如今,此地還有“鐵牛街”“鐵牛路”,但親眼見過這件鐵古董的人可能都早已作古了。近日獲得一張珍貴照片,我們終于又可以一睹這座鐵牛的“尊容”了。

●1933年洪福莊鐵牛照片

這張由三河閘管理處高級工程師張敏提供的照片,是《江蘇教育》1933年第2卷第12期上的一頁書影,有上下兩幅圖片,拍攝者為霽光志,其上一幅圖片的說明文字是:“鐵牛為明代物,橫臥于淮陰農(nóng)校附近之洪福莊。上為周廳長參觀時之神情,坐在牛背儼然牧童者為易君左。”

image.png

1933年洪福莊鐵犀照片

這座鐵牛是康熙四十年澆鑄并放置到此地的。說明文字中的“為明代物”顯然不對;這是因為時間久遠,拍攝者只聽傳說、認識模糊所致。

我們先看歷史典籍對這座鐵牛的記載。雍正三年(1725)成書的《行水金鑒》記載的“老壩口險工上的鐵犀”,屬于“山陽外河汛”修守工程,“老壩口歲修險工長一百四十二丈……小車路口歲修險工長六十丈。大車路口歲修險工長二百五十丈……自老壩口至洪福莊五險工相連,康熙四十年置鐵犀工上以鎮(zhèn)水”。

從記載中分析,可以得知如下信息:一是鐵犀(俗稱鐵牛)是康熙四十年鑄造的;二是鐵犀的作用是鎮(zhèn)水(因水情險惡,防險工程技術難度大,耗財廢時,期望鐵犀守住險工,不再被沖毀);三是五段險工連為一體(鐵犀放在堤上,五段險工都要守護);四是工程所在區(qū)域是“山陽外河汛”?滴跛氖辏@五段險工都在山陽縣范圍。對于山陽縣來說,清江浦河就是“里河”即里運河,而黃河則被稱為“外河”了。因此,“山陽外河汛”是河道總督所轄的一個基層單位,其職能就是管理山陽縣境內(nèi)的黃河南岸堤防工程。

乾隆十三年(1748)成書的《乾隆淮安府志》記載,黃河外河廳山陽南岸外河汛工程中有“洪福莊埽工”,其小注云:“康熙四十年筑,四十二年又筑。置鐵犀一座于堤上。雍正十一年修!边@尊鐵犀的位置與《行水金鑒》之說有出入。鐵犀原在“老壩口險工”上,此時卻在“洪福莊埽工”了。

綜合上述資料,老壩口等五段險工是連為一體,因為“老壩口舊埽工”在雍正十年被淤掉,已經(jīng)不再是險工了,而“洪福莊埽工”在雍正十一年又重修過,鐵犀的職能改為“洪福莊埽工”鎮(zhèn)水,所以就稱為“洪福莊埽工”上的鐵犀了。

●鐵犀“鎮(zhèn)”住水了嗎?

乾隆后期的謝啟昆《鐵犀歌》在序言中記載黃淮運上的16尊鎮(zhèn)水鐵犀,其中有“清江浦第八!薄Ec《行水金鑒》《乾隆淮安府志》上的表述又不一樣了。這是因為“老壩口險工”“洪福莊埽工”在乾隆二十六年(1761)之前是山陽縣的地盤,而到乾隆二十六年,清江浦及其周邊的一些區(qū)域已經(jīng)屬于清河縣的地盤了。清江浦是清河縣治所在地,因此這座鐵牛(鐵犀)就是清江浦鐵牛了。

image.png

《咸豐清河縣志》記載:乾隆“三十九年八月,霖雨,老壩口溢水,入淮安城。未一月,塞之!逼湫∽⒃唬骸跋仁且辉,河由漫口對岸之毛家嘴北趨,與正河分為二股,漫口溜勢稍緩,故塞筑最易。”此處記載,足以說明“老壩口險工”的危險程度!肚』窗哺尽酚涊d的“老壩口舊埽工”,到雍正十年已經(jīng)被黃河泥沙淤掉了,可見是黃河的河床不斷抬高,河堤隨之加高而沒有再做埽工。此時水大漫溢,大堤決口了!八牖窗渤恰,可見決口之大。然而不到一個月,決口就被堵住了。其原因,除了工程隊伍的全力以赴(郭大昌堵決成功)之外,還有黃河上游北岸毛家嘴決口分流,正河水流減少,老壩口“漫口溜勢稍緩”,所以堵塞決口的工程就容易得多了。如此看來,老壩口(洪福莊)鐵犀的鎮(zhèn)水功能,只能是人們的美好愿望罷了。

咸豐五年(1855),黃河北徙入渤海,老壩口上下的黃河河床一片平沙,直到1933年仍是一片荒涼。省府的教育長官一行1933年11月9日到此,也只有鐵?梢愿袊@、懷古了。然而正是這幅照片,我們可以看到鐵牛守堤的狀態(tài):底座微仰,鐵牛昂首,瞭望河面。寬闊的河面上只見平沙,不見有水(其時民國導淮工程尚未開始,廢黃河河床的原始地貌一目了然,十分難得)。然而,鐵牛仍在堅守著人們的愿望,沒有懈怠?上o法辨識其身上的銘文,因為16尊鐵牛是同年鑄造的,想來與高家堰鐵牛應該是一致的。

●黃淮運的16尊鐵牛

我在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年12月版《淮陰清河清口研究文集》中發(fā)表了兩篇文章,對黃淮運16尊鎮(zhèn)水鐵牛進行了詳細的探源尋蹤。

歸納起來,康熙四十年所鑄的16尊鐵牛當年的所在位置是:黃河上7尊,分別安置在蕭縣汛郭家嘴險工、邳州汛戚字堡險工、桃源龍窩汛談家莊險工、清河南岸汛卞家汪堤石、山陽外河汛老壩口險工、安東便益門險工、響水馬家港堤工;淮河即高家堰長堤上7尊,分別安置在高堰大壩、高良澗減水壩、高澗壩“越塘工”、龍門大壩、清水潭“越塘埽工”、茆家圩、夏家橋;運河上2尊,分別安置在里運河運口汛康熙新大墩、里運河江都邵伯更樓。乾隆年間,有3尊鐵牛移動了位置。民國年間,大多數(shù)鐵牛被毀。如今只剩7尊鐵牛,分別在淮陰區(qū)的高家堰、高良澗船閘、洪澤東風公園、三河閘(2尊)、高郵馬棚灣、邵伯斗野亭。
image.png

高家堰鐵牛(1990年之前臥在高堰渡口)

●新雕石牛且懷古

如今,鐵牛已成為中國大運河這份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的重要鐵證,哪里有鐵牛,哪里就是出名的景區(qū)或景點。老壩口鐵牛不存,人們深感遺憾。

image.png

水渡新村新雕的石牛

清江浦區(qū)的文化工作者范同利先生提供了一張圖片。這是水渡口街道沈陽路社區(qū)水渡新村院內(nèi)的新雕石牛,其建設主體是清江浦區(qū)政府。厚實的底座一側刻有《鐵水牛的由來》一文,看得出清江浦區(qū)政府對“老壩口鐵!钡膽压胖。不管牛的形狀是否吻合,也不管介紹文字是否精當,人們睹物思古,總會想起當年的鎮(zhèn)水鐵牛,都會與此地五段險工的歷史文化聯(lián)系起來,總算是有一件像樣的后續(xù)實物可以懷古,可以延續(xù)歷史故事了。我想,這應當算是對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的一個事例了。

■特約撰稿 葛以政 文/圖

聲明:淮安114網(wǎng)(m.thepatientfactors.com)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網(wǎng)站,淮安114網(wǎng)不生產(chǎn)、不制造新聞,僅為淮安本地網(wǎng)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。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!